吃火鍋的4大陷阱
關(guān)鍵詞:吃火鍋 陷阱1——麻、辣、燙 吃火鍋有“一燙當三鮮”之說,好像不燙,味道會大打折扣。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(yī)院臨床營養(yǎng)科何鳳怡營養(yǎng)師介紹,事實上,口腔、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℃-60℃,而火鍋濃湯溫度可高達120℃,食物燙熟即吃的話,很容易燙傷口腔、食管和胃黏膜。再加上麻辣等刺激,容易引起或誘發(fā)各種消化器官炎癥和潰瘍。 專家提醒寧舍三鮮,不要一燙食物從鍋中撈出最好先放在小碟待微涼再吃,本來就有消化道疾病的人,吃火鍋以少油、少麻辣的清淡火鍋為宜。
陷阱2 ——鮮嫩 不全熟的食物味道尤其鮮嫩,這也是人們喜歡火鍋的原因之一。但是,如果一味貪圖鮮嫩,還沒等食物燙熟就吃,不僅影響營養(yǎng)成分的消化吸收,還可能因其中未被殺滅的細菌和寄生蟲引起胃腸道感染。專家提醒莫吃半熟食寧可犧牲一些口感,也應把肉類涮熟透再吃。當然,如果食物在火鍋中煮得太久,也會導致營養(yǎng)成分破壞,特別是蔬菜,煮的時間過長會使其中的維生素流失較多,一般燙軟后即可進食。 陷阱3——“營養(yǎng)”湯
很多人認為火鍋湯匯聚了各種食品的精華,味道鮮美而且營養(yǎng)豐富,事實恰恰相反。何鳳怡告訴新快報記者,在反復沸騰后的火鍋湯中,維生素等有益成分大多已被破壞,而飽和脂肪、鈉鹽、嘌呤等有害成分卻特別多,這些成分均是肥胖、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的誘因。臨床上因吃火鍋而導致痛風急性發(fā)作的患者并不少見,因為火鍋的食物以肉類居多,蛋白質(zhì)分解產(chǎn)生大量嘌呤,嘌呤攝入過多正是痛風急性發(fā)作的原因,如果同時飲啤酒,更是火上加油,因為啤酒中嘌呤含量也很高。 陷阱4——“持久戰(zhàn)”健康 火鍋一吃幾個小時,且以脂肪含量高的肉類為主,胃腸道必須持續(xù)分泌消化液,長時間如此,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,還可能導致蛋白質(zhì)、脂肪攝入過多而引發(fā)多種“富貴病”。專家提醒控制在2小時內(nèi) 吃火鍋一周別超過一次,吃多了容易上火。而且吃時不宜打“持久戰(zhàn)”,最好控制在2小時以內(nèi)。此外,打火鍋的人常常吃完肉就忘記了主食、蔬菜,容易營養(yǎng)結(jié)構(gòu)不均衡。因此,享美味之時,別忘了主食、蔬菜、肉類和豆類等搭配進食,要吃就吃“健康火鍋”。
美味火鍋 “防上火”吃法健康 吃火鍋怕上火,有沒有既可以防上火,又美味的吃法呢?營養(yǎng)專家表示,選擇火鍋材料時,不論是肉類還是蔬菜,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新鮮。選材上除了肥牛、羊肉、狗肉、魷魚等肉類外,可以增加一些涼性蔬菜,如冬瓜、小白菜、西洋菜、蓮藕等,喜歡吃苦味的市民,還可以來點苦瓜。在湯底放點不去芯的蓮子,不僅有助于均衡營養(yǎng),還有清心瀉火的作用。而加點豆腐,不僅能補充多種微量元素的攝入,還可以發(fā)揮豆腐里石膏的清熱瀉火、除煩、止渴的作用。 但由于吃火鍋是多種食物一齊吃,所以搭配得當才能保證健康。如果湯底加了豆腐就不要再加菠菜,以防結(jié)石;吃了蘿卜就不要再吃木耳,以免引起皮炎等。 |